您的位置:

首页 >> 群文活动


黄陵县阿党镇北村——浓墨重彩的民俗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

[ 来源: | 作者:本站 | 发布时间:2020-08-24 | 浏览:4146次 ]

提起阿党镇北村,有这样几个印象:村子大、人口多,文化活动有味道,抬鼓秧歌不提,就连渐行渐远的高跷、捎子也是北村的保留节目,既有“仓廪实”的底气,还有“知礼节”的底蕴,文化浸润的乡村令人心生向往。

八月中旬,一个再寻常不过的日子,一大早,阿党镇北村文化广场就传来欢快的锣鼓声和爽朗的笑声,村里的乡亲们敲起威风锣鼓,拉开场子,划旱船、跑竹马,一时间只见令旗上下翻飞,催马小跑、引马轻跑……艄公时左时右,船娘时起时伏,行走姿态生动活泼。鼓声初歇,质朴的秧歌小调声响起来:“我家住在中部县,北村庄上有家园,小小的船儿两头尖,十七八的姑娘坐中间……”,热热闹闹,红红火火。

在北村,这样的文化活动屡见不鲜,从田间走来、其貌不扬的农家人,一踏上文化的舞台就立刻换了模样,个个文艺范十足。北村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抬鼓、霸王鞭、稍子、摞灯山、跑竹马、二秃子打架、老秧歌、面花和剪纸,包含了民间文学、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手工技艺等,而这些传统文化活动的编导演几乎都是村里人。每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北村传统风味的文化活动总是吸引了十里八乡的群众来赶场,从宋代延习至今的摞灯山,源自行军布阵的抬鼓……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烘托出浓浓的节日氛围,更让传统文化放射出新的光芒。

北村文化活动缘何如此?不妨回头,从历史的蛛丝马迹中寻找答案。北村,史上称为北塘呼堡,民国初年改名北村。村里历来重视教育,为国育才,清朝初年,出了一名贡师,名叫杨登贵,曾给康熙帝当过老师,贵为天子之师。宋朝杨家将遇害后,北村人遂组织起以军情战事为内容的多种祭祀仪仗活动,后来这一祭祀活动逐渐演化为民间的文娱节目。清末民初,北村农民领袖杨季秋成立“红枪会”,铲除恶吏劣绅,抗拒苛捐杂税,享誉一方。今天的北村抬鼓、跑竹马、霸王鞭便是由排兵布阵、冲锋陷阵演化而来,催战鼓“杀锣鼓”、 慢行军“单摆道”、 急行军“双摆道”、 紧急集合“一串铃”,历史深处的保家卫国英雄意气,就这样和着铿锵的锣鼓之声,从时间深处走来。

经久流传,北村传统文化活动的内容更加丰富,传习绵延不断,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村子里就成立了社火局,主要负责每年的元宵节社火表演。每年轮流安排20户人家,组织当年的社火表演。摞灯山活动,全村近400户,家家户户都要参加。九垒高台,灯光灼灼,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愿景亘古不变。

“从我记事开始,我爷我爸一直参加社火表演,现在我演的都是改编过的。村里男女老少都喜欢搞文艺活动,吃饭的时候只要听见锣鼓声响,碗一放就出去,很多人都有拿手的本事,这是北村的特色。”村民杨德民酷爱跑竹马,从父辈那里学来的表演技艺,加上自己的揣摩,他成为跑竹马的一把好手。

2019年全省首家村级文联在北村成立,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农民讲习所、村史馆、非遗传承室,群众文化活动大舞台多姿多彩。村上的抬鼓、竹马、霸王鞭、面花、剪纸五个协会,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在协会的组织下,北村文化活动更加经常化,传统文化蓬勃发展,文化传习蔚然成风。

“改革开放四十年,带来的好处说不完,农民的税费全免完,种粮还给补贴钱,农民吃苦加油干,生活的质量大改善……”村民杨三锁是摞灯山传承人,但即兴快板他张口就来。

村里像他一样多才多艺的人不少。全村涌现出市县级抬鼓、传承人、摞灯山传承人、面花传承人共7人,老中青民间艺人,在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各显其能,各美其美,文化事业发展蓬蓬勃勃,美美与共。

73岁的白凤先一直活跃在村里的百姓大舞台上,划旱船、唱小调不在话下,今年她还成立了自己的剪纸工作室,北村社火发展、黄帝故事、美妙新生活,白凤先用一把剪刀裁出乡村的田园牧歌。“只要拿起剪刀,我就高兴,就想把身边美好的人和事都剪出来。”儿子杨瑞荣在她的熏陶下,也在社火表演中大显身手。所谓传统,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继承和发扬。鼓手杨帅今年刚高中毕业,却已经担任过好几年鼓乐指挥,八九岁开始学习敲鼓,父辈的濡染,加上年轻人的新思想,杨帅给鼓乐队的表演带来了新玩法。“我手中的鼓锤是从我爸手里接过来的,我现在的鼓法有我爸教的,也融进去了我的一些新想法,我想北村这些传统文化需要我们不断的添加新内容,然后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杨帅的想法和村里的许多年轻人不谋而合。“我们现在的表演队伍里80%都是年轻人,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居多,这些年轻人给我们的队伍带来了新气象。”村委会副主任贺卫玲对村里文化活动的新变化十分欣喜。

文化不断焕发新生才能持久滋润人心,北村的乡亲们也在不断地寻找传统文化的年轻表达方式,丰富内容,更新演绎,让这些优秀的传统文活在当下。在县镇的帮助下,先后有省市专家走进北村对群众进行表演手法和技艺的指导与培训,村里各协会也在不断摸索让传统文化更切合新时代发展。古调新弹,既质朴动人又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展现出生生不息的力量和对美好生活最深沉的向往。特别是近年来抬鼓得到抢救性保护发展后,登上了清明公祭、全市元宵节秧歌调演和跨年祈福等大舞台,并与摞灯山一起被列入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黄陵文化、黄帝陵祭典的一张靓丽名片。今年在县文旅局的支持下,北村又开始建设村使馆,恢复重建原有的古文化建筑,北村文化发展的脚步走得稳健有力。

62岁的村民苏芳英,最近刚刚从咸阳故事民俗艺术精品展上捧回二等奖,她的面花远近闻名。“你随便给我个东西,我都能照着样子捏出面花。”苏芳英自信地说。她从小爱好捏面花,嫁到北村以后,浓厚的文化氛围让苏芳英如鱼得水,聪慧的龙乡巧妇一边学习,一边进益,她的面花精巧传神、想象丰富,又能紧跟时代主题,获黄陵县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面花类比赛二等奖,入展陕西文联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美民间’中国花馍艺术节”优秀作品展。附近村民遇到婚丧嫁娶的事情,也经常请苏芳英捏面花。通过销售面花,苏芳英每年都有上万元的收入。“现在我成立了面花工作室,不论是对面花的销售,还是对今后的学习传授都是一个顶好的事情,希望通过我的工作室吸引和带动更多的人学习制作面花,让这门技艺能久久地流传下去。”源自于爱好,成就于发展,可以预见,北村面花的精彩远不止这些。“我们村里的文艺活动主要是以党支部、“三委会”来组织,村上文化协会积极参与配合,老中青艺人积极传承和指导发展下来的。今后我们准备把协会以公司化经营,用经济杠杆撬动民俗文化传承和发展,使民俗文化活动更有生命力,使群众的文化生活更丰富,更喜闻乐见,幸福指数更高。”北村党支部书记、村文联主席杨世峰对北村传统文化的发展有更长远的规划。

在生活日渐富足安逸的今天,北村人正用薪火相传、代代守护的深情,描绘着既原汁原味又浓墨重彩的民俗画卷,深刻展示着对这片土地的真挚爱恋。新的征程上,必定霞光万道,风景无限。

县文旅局将按照“文化旅游兴县、城乡一体发展””战略,围绕“文化是魂,旅游是载体”的思路,进一步加大对北村的文旅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真正实现扶贫、扶志、扶智,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出北村特色文化活动的知名度和文化品牌,展示北村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底蕴,再接再厉,再创新业绩、新辉煌,早日实现美丽和谐富裕的北村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