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陵故事|黄陵霸王鞭 |
[ 来源: | 作者:本站 | 发布时间:2020-07-11 | 浏览:2954次 ] |
历史灿烂而有锦绣人文,山水奇绝而生万千气象。自黄帝划野大禹分州,桥国始 ,时光已越过万水千山,倏然而逝五千年。向路问史,黄陵是历史与文化滋养的沃土,是智慧与豪情淬炼的城池。轩辕百代、山歌水颂,汉武遗韵、沮水秋风,暮雪朝霜、英雄意气。岁月川流,黄陵人踏歌而行,有故事、有乡愁、有温度、有气质。《黄陵故事》我们一起看过去,看现在、看未来,与黄陵同行。今天的《黄陵故事》邀您欣赏黄陵霸王鞭。
霸王鞭又称花棍,因服装多处都系有小铃,花棍打到哪里哪里就响,则该舞蹈在黄陵又称“浑身响”。传说在古代,由戍边的武士们创立而来,以后逐渐演变为民间的舞蹈表演形式,在黄陵地区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是一种大众性群体舞蹈,每逢年节、祭祀城乡群众都要表演霸王鞭。
黄陵民间流传的“霸王鞭”是以有节律的碰打花棍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表演者右手紧握一长约八十公分,直径约为三公分的空芯竹杆,为了有响声在两端垂直方向各打一至三个小眼,用细铁丝在内腔穿上五六个铜钱或一个小铃,竹杆表面涂上各种颜色或油漆,再用五颜六色的纸或布条每隔三五公分缠一圈,两端系上用麻丝作的红缨子,其形状和楚霸王项羽的钢鞭相像,故民间称为“霸王鞭”,也称花棍。演员身着古装彩服,肩膀、膝盖、手腕、鞋上都缝有小铃,表演时按照音乐节奏,手抓花棍中心敲打着自己四肢或他人花棍,不断地发出呛啷、呛啷的声音,和着民歌,载歌载舞,据说公元前110年(元封元年)10月,汉武帝北征朔方归来在中部(今黄陵县)祭奠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时,命百余军士手执钢鞭舞之,以祭祀先祖,从此,“霸王鞭”便在民间流传开来。又因“霸王鞭”两端有多处空槽,槽内装有可活动的铜钱片数枚,稍将鞭身晃动击打,则会发出“刷啦啦”的铜钱声,节奏明快,铿锵有力。舞者时而以手击鞭,时而以脚踢鞭,时而又以鞭触身,从上到下,肩、背、腰、腿、脚无处不到,每次碰撞都发出悦耳的声响,故又称“浑身响”。
“霸王鞭”根据其动作可分为低手鞭、高手鞭和腾空鞭;根据其速度可分为静止鞭、行进鞭;根据其场地大小可分为广场鞭、舞台鞭,广场鞭人数可达百人,舞台鞭可达十几人,形式灵活,易于变化。目前在黄陵流传的“霸王鞭”是在借鉴传统霸王鞭的基础上,经通文艺工作者的加工而成的。在舞蹈动感、造型美感上,作了重点渲染,使动作夸张化、动态力度化、细节突出化,布局和调度方式丰富多变,场景大起大落,动静反差较强,从而形成独特的地域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