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公共文化设施不能止于免费开放 |
[ 来源: | 作者:本站 | 发布时间:2019-03-26 | 浏览:2728次 ] |
自2008年始,我国公共文化设施如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实行了全面免费开放,迄今已进入了第10个年头。这一建设学习型社会、推进文明发展的重要举措拉近了公共文化资源与公众的距离。
以2017年为例,全国共有3393家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年免费参观6.78亿人次;全国3153个公共图书馆年借阅6.6亿人次;全国44497个群众文化机构提供文化服务183.97万次,惠及5.79亿人次。
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有赖于中央政府的资金补助。据统计:从2008-2017年,中央财政已累计安排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补助资金407亿元,今年,中央财政再次通过转移支付下达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补助资金51.85亿元。
在城市化进程中,快速发展的城市经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与此同时,城市公共文化作为城市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逐渐开始被世人了解和重视。应当肯定,当前中国正处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期,作为我国文化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载体,公共文化事业也进入了一个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即是一个表征。
当然,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极大地惠及民生,然而,公共文化事业不能止于免费开放,它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还有待于不断改进和完善。 如重规模轻内涵。一些地方博物馆盲目攀比,动辄以“大”“全”号称,在建馆时,一味模仿国家级或省级大型博物馆的模式,忽视了地方博物馆应根据本地区文物资源特色和实际规模情况进行合理定位。由于自身定位不明确,难以认清发展方向,这就给博物馆具体业务工作造成混乱。如文物的征集、收藏和研究工作缺失明确的目标和侧重点,收藏和研究的基础工作与陈列展示的中心业务脱节,直接造成了陈列展示的文物缺乏系统性和内在联系,难以形成专业性的展示主题内容,或展示主题内容缺少专业研究成果的支撑,导致博物馆的陈列展示缺乏鲜明个性和地方特色。其结果必然逐渐失掉观众,而观众的式微,博物馆随之也就丧失了生机。 毫无疑义,公共文化设施乃是展示和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今杰出文化成果的重要窗口。它们的展览内容和主题应当明显昭示与时俱进的发展轨迹。但是,从当下的某些公共文化设施看,有些博物馆、纪念馆内容显得陈旧,陈列方式略为单调,多为“实物+文字”形式,常年不更新展品、主题;一些图书馆藏书更新频率缓慢;部分文化馆(站)活动单一,没有新时代特色。
公共文化设施无疑具有信息传播、形象展示和经济辐射等功能,这些功能有待于以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为路径。现实情况是,不少公共文化设施与展览相关的解说、讲座、咨询、出版等辅助手段没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有碍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的信息传播与教育功能,观众亟需的相关服务甚微,公共文化设施的综合效用发挥不够。这与公共文化设施内部的专业人才短缺有关。如当前我国博物馆从业人员中,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只占15%,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均不能适应博物馆发展的需求。笔者两次赴法国巴黎,参观过10多家博物馆、纪念馆,它们都备有各国文字的陈列说明书供参观者领取,而咱呢,几乎是“无纸化”。 公共文化设施整体的业务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亟待走上良性运作、健康发展的道路,其影响力和驱动力远甚于免费开放。 |